在人們的印象中,去銀行存錢,選擇定存的期限越長,利率便會越高。1年期限的定存利率會高于6個月期限的,3年期限的利率高于1年期限的,5年期限的又會高于3年期限。
其實這種印象并不一定和實際情況相符。第三方的監測數據顯示,在過去6個月內,5年期的平均定存利率均是低于3年期的,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前者比后者甚至低了將近0.1個百分點。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來看看為什么期限長的定存收益一般要高于期限短的。這可以用貨幣的時間價值理論來解釋。該理論認為,貨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值,即今年的1塊錢,比明年的1塊錢更有價值。
怎么來理解貨幣的時間價值呢?從通貨膨脹的角度說,由于通貨膨脹的存在,我們手上貨幣的現實購買力會逐漸縮水,時間越長縮水的程度便會越嚴重,我們把錢存在銀行便是銀行的債權人,有權利要求銀行提供利息。
從貨幣流動性的角度說,人們存了定期后,貨幣的流動性便大大降低了,期限越長等于流動性越差,這就需要銀行對我們失去的流動性進行補償。
從節欲論的角度說,人們把錢存在銀行等于推遲了消費,對投資者推遲消費的耐心應給以報酬等等,而且這種報酬的量應與推遲的時間成正比。
盡管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上面這幾種理論得出的結論都是貨幣具有時間價值。把錢存在銀行的期限越長,利率便應該越高。
可是我們在文章開頭也看到,5年期限和3年期限的定存利率出現了利率倒掛的現象,即存款期限變長了,利率反而降下來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任何理論都有其局限性,而現實遠比理論要復雜的多。貨幣時間價值理論多是從貨幣持有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如果換個角度,從市場環境和銀行的角度來看,這一問題似乎并不難理解。
據專家分析,長期存款利率“倒掛”反映出銀行認為未來資金面將持續寬松,通過滾動融資方式籌集資金的成本要明顯低于鎖定利率的長期定期存款。這表現為,在利率上行周期中,銀行會給出較高的存款期限溢價,提前鎖定整體利率較低的長期存款。相反,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銀行為了防止居民提前鎖定長期收益,會降低存款期限溢價,通過“借短放長”,降低自身的負債端成本,提升存貸款利差的整體水平。